煤矿物联网动态监测+顶板分段归档一班一表管控
223
完成单位: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斜沟煤矿
登记编号:ZSCX-MT2019-G2-06
登记年份:2019
发布时间:2019-12-31
成果主要完成人
-
项目概况
立项背景:
斜沟煤矿是一座新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煤巷锚网索支护技术是斜沟煤矿实现高产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满足巷道使用要求、实现矿井高效生产,斜沟煤矿井下巷道全部沿煤层布置,除了开拓巷道采用拱形断面布置外,其余巷道均采用大断面矩形断面布置,巷道支护形式均为锚杆、锚索、钢带、金属网联合支护。为了进一步加强斜沟煤矿顶板管理水平,推进安全生产稳步发展,斜沟煤矿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分析总结了斜沟煤矿日常顶板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结合斜沟煤矿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煤矿物联网顶板动态监测集约化闭合管控。
主要做法: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一十四条以及《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顶板管理规定》、《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顶板管理规定》、《斜沟煤矿顶板管理规定》,结合斜沟煤矿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煤矿物联网动态监测+顶板分段归档一班一表管控。首先,优化顶板管理队伍结构。成立生产技术科矿压管理小组,顶板管理模式由垂直式管理改进为扁平化管理模式。其次,建立井下网格式无缝隙的顶板隐患排查制度,推广全员参与顶板管理,在矿压管理OA系统中填写《斜沟煤矿顶板隐患排查表》。此外,建立巷道“顶板分段归档”制度。巷道掘进过程中,对巷道顶板岩性变化、裂隙发育情况、或出现构造等情况进行分段备档,以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指导支护参数的变更、补强支护设计、以及合理选择安装顶板在线监测设备的位置等。最后,引进矿压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引进KJ533、KJ216矿压在线监测系统实现真正的扁平化、精准化、实时动态化、高效化的“四化”顶板监测管理模式。切实指导现场安全生产。
功能效果:
(1)提高了斜沟煤矿经济效益
通过一系列机构、制度、技术上的改革,斜沟煤矿顶板管理成效显著。过去一年顶板事故发生0起;有效避免了因老顶周期来压导致漏顶及压架事故,从而避免了处理类似事故造成的人力、物力、时间损耗;采煤工作面支架立柱、液压千斤、乳化液,液压支架安全阀等损耗同比上一年同期节约了70%的材料。通过经济分析计算得到,过去一年去除引进先进设备成本后,有效节约顶板事故损失、成本耗材费等共计1000万元。
(2)提高了顶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过去一年,随着顶板智能在线监测系统、矿压管理OA系统和井下网格式无缝隙的顶板隐患排查制度以及巷道“顶板分段归档”管理工作的运行,顶板隐患位置得到精准定位、顶板隐患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处理,大大提高斜沟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效控制了斜沟煤矿顶板围岩的稳定性。
(3)激发了全员管理顶板的热情
通过优化顶板管理队伍结构,井下网格式无缝隙的顶板隐患排查制度,推广全员参与顶板管理工作,斜沟煤矿广大职工自觉管理顶板的意识和态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真正减少了顶板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斜沟煤矿高产高效的运行。
创新亮点:
(1)优化顶板了管理队伍结构。
(2)建立井下网格式无缝隙的顶板隐患排查制度,推广全员参与顶板管理工作。
(3)建立了巷道“顶板分段归档”制度,以便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指导支护参数的变更、补强支护设计以及合理选择安装顶板在线监测设备的位置等。
(4)引进了先进技术,通过引进KJ533、KJ216矿压在线监测系统,依托矿压管理OA系统真正实现扁平化、精准化、实时动态化、高效化的“四化”顶板监测管理模式。
实施应用前后效果(益)情况:
实施前:
1、2017年斜沟煤矿顶板事故:在掘巷道顶板破碎、矿压显现强共出现6处,综放工作面因老顶周期来压导致漏顶及压架事故5起。2、存在顶板隐患排查不及时、不到位、专职顶板隐患排查人员短缺等问题。
实施后:
1、2018年以来通过一系列机构、制度、技术上的改革,斜沟煤矿顶板管理成效显著。过去一年顶板事故发生0起;有效避免了因老顶周期来压导致漏顶及压架事故,从而避免了处理类似事故造成的人力、物力、时间损耗。2、提高了顶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3、通过经济分析计算得到,过去一年去除引进先进设备成本后,有效节约顶板事故损失、成本耗材费等共计300万元。
推广价值及范围:
《煤矿物联网动态监测+顶板分段归档一班一表管控》管理模式,通过优化顶板管理队伍结构、建立井下网格式无缝隙的顶板隐患排查制度,有效提高了煤矿顶板管理工作效率;通过“顶板分段归档”为煤矿顶板管控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指导支护参数的变更、补强支护设计以及合理选择安装顶板在线监测设备的位置等;通过引进KJ533、KJ216矿压在线监测系统,依托矿压管理OA系统真正实现扁平化、精准化、实时动态化、高效化的“四化”顶板监测管理模式。
《煤矿物联网动态监测+顶板分段归档一班一表管控》管理模式,是实现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型顶板管理模式;同时,也是当前煤矿顶板管理工作发展的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