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峰下超期服役机组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
 45
完成单位: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华电邹县发电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深圳南天电力有限公司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J-1-***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陈志林,夏咸喜,董海涛,杨哲一,李勇,秦承鹏,唐敏锦,杨路宽,赖云亭,马芹征,郭凯旋,朱保印,栾高灿,金晓,左敦桂,赵朋飞,付洋洋,朱颖聪
项目概况
我国正加速推进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火电装机容量占比虽逐步下降,但在托底保供、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及维护电网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自2015年以来我国300MW及以上机组陆续到达设计寿命期限,对这些机组进行延寿,不仅有助于电力保供和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还可节约新建机组投资。
三大主机以及四大管道等关键设备的剩余寿命与安全性,是决定机组能否延寿的核心问题。但老机组长期服役后,其关键部件材料老化、损伤明显。老机组频繁参与深度调峰,将明显加剧关键部件损伤和寿命损耗,导致高温部件损伤模式从蠕变为主转变为蠕变疲劳交互作用,转子、护环等复杂结构部件开裂风险增大,汽轮机叶片水蚀加剧,显著增大了机组寿命保障难度。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火电机组延寿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1)如何准确检测到关键部件中潜藏的缺陷并科学评定其安全性;
(2)如何通过有效的修复和强化手段补强机组的寿命与安全短板;
(3)如何基于服役损伤模式准确地评定关键部件的安全剩余寿命。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经过多年攻关,在火电机组长期服役寿命保障成套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主要技术创新成果包括:
(1)开发了针对复杂结构部件的系列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发明了蠕变及蠕变-疲劳裂纹扩展高通量测试技术及装置,建立了考虑材料老化的含缺陷复杂结构合于使用评价方法。
(2)研发了汽轮机叶片“固本强表”现场协同再制造技术,研制了汽轮机叶片大自由度激光喷涂装备,开发了厚壁部件热处理温度场精准调控技术。
(3)提出了基于老化物理机制的新型蠕变寿命预测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深度调峰的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开发了融合机器学习的寿命可靠性评估方法。
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6项,发布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6项,促进了火电机组寿命保障技术的进步。项目成果已应用到100余台不同容量(包括国内首台200/300/500/600MW等级)火电机组延寿中,总容量相当于25台百万千瓦机组(节支超1000亿元)。以刘正东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