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线路雷击故障自愈型并联间隙应用研究
25
完成单位: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德宏供电局,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大理供电局,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J-1-***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李宏梅,浦仕遵,张万杰,张磊,石侃,黄菲,殷文星,杨世成,彭庆军,许方杰,张鑫,杨超,冯文斐,黄继盛,李晓敏,杨舒舒,汪祥,何金蕊
项目概况
该成果属于高电压技术领域。项目组在35kV线路雷击故障自愈型并联间隙应用研究的研究中,通过总结试验规律,并深入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结果,所获得研究成果有:
(1)首先建立考虑电磁场、气流场以及流体传热条件的电弧磁流体分析模型,对灭弧腔室内放电等离子体的湍流运动特性进行分析;其次依据所得特性提出提高灭弧效率的优化方法,并开展多腔室灭弧结构淬灭冲击电弧的试验,观测放电电弧在腔室内的运动和消散过程,提出了单腔室优化方法,确定了灭弧腔室的最优参数;
(2)然后提出了一种采用螺旋串联的紧凑型自愈型并联间隙装置,并开展自愈型并联间隙的雷电冲击闪络试验,分析多腔室灭弧结构与外间隙串联后的整体闪络特性,确定了自愈型并联间隙的整体结构参数;
(3)最后在调研分析云南德宏电网多雷区35kV配网线路的基础上,对指定线路进行安装改造挂网试验,并跟踪统计该线路雷击跳闸率的变化,总结该新型并联间隙的使用经验,提出了一种多腔室结构定位闪络路径计算方法与自愈型并联间隙安装方法。
本项目既有研究阶段的理论分析,又有阶段性的模拟实验以及最后定型产品的挂网运行检测,整个环节是完整而严谨的。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各实验不断优化后的这种新型并联间隙,和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具有整体结构紧凑,运输和安装方便,免维护,淬弧时间短(μs级),闪络路径约束强,动作可靠性高等诸多性能上的优势。
该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情况,云南电网德宏供电局已采用该研究成果,对多条输电线路耐雷性能进行了评估分析和改造。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在配网35kV线路防雷方面,其能有效地反映出输电线路的防雷实际水平,对单位内输电线路防雷实际状况的掌握具有重要作用。在防雷改造方面,该项目提供的35kV配网线路自愈型并联间隙具有实用性强、安装简便、效果好的特点,为单位内输电线路的雷害治理提供了有效保障,缩短了系统停电时间。目前,该项目研究成果应用良好,为配网线路雷害事故的减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