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能源区块链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

186

成果主要完成人

-

项目概况

一、前言

国网区块链公司聚焦能源电力市场痛点问题,建成了国内最具权威的能源领域可信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新能源云、可再生能源消纳、供应链金融等一批具备示范效应的典型电力业务应用场景,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了金融机构、产业单位、供应商之间的信任传导,提高协同效率,建成开放合作的能源区块链产业生态体系,为公司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打造了行业级能源区块链应用示范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立项背景

加快平台型企业建设,支撑战略落地实施。国网区块链公司深刻把握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深度融合趋势,主动适应电力改革和国企改革纵深推进要求,全面开展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研究,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部署。

顺应数字化发展浪潮,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开展能源区块链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打通数据壁垒、激活数据价值、发展数字经济,促进能源数据融通以及数据资源整合,把握市场机遇,培育和发展新兴业务,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

推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对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部署,通过本项目研究,带动内外部区块链技术应用市场规范发展,履行央企的社会职责,发挥央企龙头作用。

三、内涵和主要做法

项目创新设计了可信区块链统一服务框架,提出了基于身份认证链的可靠电子签名方案,构建了公司级可信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基于全生命周期标记的数据融通基础服务。建成推进能源上下游产业互信、共赢的重要纽带,打造开放、可靠、安全的全业务服务平台、引领多方动态高效共享的数据交互模式,有效解决了能源互联网建设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数据融通、设备安全、个人隐私和多主体协同等痛点问题,推动了电力行业区块链的新兴业务商业化运营,抢占新兴技术产业市场新高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设计面向能源全业务场景的可信区块链统一服务框架:通过构建由核心机构节点、基础服务平台、可信服务能力组成的可信区块链统一服务框架,从身份可信、数据可信、资产可信、合约可信等角度,形成了适用于电力“互联网+”业务场景的数字信用体系,保证电力“互联网+”业务全面可信。

构建轻量级可靠电子签名的身份认证体系:创新融合区块链、电子签名、国产密码等前沿技术,构建签名人、签名时间、签名地点等签名行为的全过程溯源机制,有效解决区块链交易双方身份认证真实性的难题。

构建司法级区块链存证取证服务能力:平台作为首家央企直接接入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建成国网公司首个司法级可信区块链存证取证平台,大幅提升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和司法审判效率,实现司法落地。

打造基于全生命周期标记的数据融通基础服务:基于数据指纹,唯一化标记上链数据,并记录数据遍历的每一个区块链节点,制定区块链互通准入规则,保障数据在不同区块链上的唯一性,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标记的数据融通基础服务。

四、实施应用前后效果(益)情况对比

经济效益

增加企业直接经济效益:依托面向电力“互联网+”业务的可信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结合电力行业丰富的场景资源,面向社会推广电子合同、身份认证、数据存证等区块链共性服务,预计每年可创造上千万元经济价值。

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项目构建的可信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为能源企业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智能交易、自动结算等服务, 极大节省了人力成本,以人力成本1000(元/每人天),节约5人/年,综合节省人力成本平均180万元/年。

节省企业硬件投入费用:利用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基于区块链的用户身份验证与电子签名、合同管理等服务,与传统的应用模式相比,无需密钥介质、实现云端线上存储管理,成本节省95%以上。

社会效益

构建能源电力企业间信任体系,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建成了能源数据安全共享平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促进金融机构、产业单位、供应商之间的信任传导,推动能源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打造开放合作的能源区块链产业生态体系。

引领能源数字化革命,加快区块链管理创新突破。公司主动适应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展趋势,加强区块链核心技术攻关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区块链技在可信认证、能源交易、新能源云等领域的实践应用和融合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

可推广应用范围

本项目建成的面向电力“互联网+”业务的可信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已充分赋能新能源云、积分通兑、供应链金融等电力“互联网+”业务,改变了能源行业多主体间的弱信任关系,优化了能源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提高了全产业链协同效率,全面助力国网公司能源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可迅速推广至共享充电桩、跨境电商、法律科技等业务。项目立足能源电力行业,可辐射至央企电商联盟,面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可信区块链公共服务,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系统性、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