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新建煤化工企业设备信息系统新版本的创新与实践

182

成果主要完成人

-

项目概况

通讯地址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煤化工大道经六路 邮编:232092

所属行业

煤化工

单位网址

http://gwec.sinopec.com/gwec/domain/zalh/

单位性质

(√ )央企;( )国企;( )民企;( )外企;( )合资(作);

( )混合制;( )院所(校);( )事业单位。

申报成果名称

新建煤化工企业设备信息系统新版本的创新与实践

申报类别

(√)管理类;( )技术类。

项目负责人

刘振宁

部门:公司

职务:副总经理

手机:0554-4239018

邮件:liuzn.zalh@sinopec.com

申报联系人

李永良

部门:设备工程部

职务:设备信息管理(IT)专家

手机:13952045413

邮件:liyl.zalh@sinopec.com

项目来源

( )自选;(√ )本单位计划;( )上级部门下达;( )基金项目;

( )其他。

项目起止时间

2019年3月至今

已应用时间

12个月

投入人工日

2400

投入资金:600 (万元)

投资回收期

实施前后同比效益

增加额(万元)

近两年环比效益增加额(万元)

应用实施前后

情况量化对比

应用实施前:

1.架构不合理。设备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平台分离,在业务管理和数据传输上缺乏可配置、有弹性的技术和管理支撑。业务层次、管理权限模糊或缺失,用户没有完整覆盖应用,系统迭代、升级缺少预留性。

2.业务支撑不足。主体业务板块中缺少必要流程,业务链不完整。20%过程控制环节未覆盖,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质量隐患等问题。设计开发与用户需求割裂,使业务功能与实际应用脱节,造成无效投资。人机界面不友好,业务操作不方便。

3.信息化水平低下。数据采集接口缺少规范,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板块缺乏,计算逻辑不全,严重阻碍设备故障预测与完整性管理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4.信息孤岛严重。由于信息化建设缺乏长远和统筹规划,使设备管理系统内部之间或与外部系统之间,如LIMS、实时数据库无法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形成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

应用实施前后

情况量化对比

应用实施后:

1.架构合理。基于企业信息平台构建标准统一、执行一致性的设备管理体系。设备操作、维护、管理层次清晰,权限责任明确,用户完整覆盖应用,业务支撑应用,企业实现设备信息化、体系化管理,并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延伸。

2.业务支撑有力。在主体业务板块中增加设备变更等必要流程,完善设备管理业务链。增强检验等业务管控环节,实现设备管理全流程落地;以需求确定系统业务,切实满足新建企业设备管理需求。人机界面友好,业务操作方便。

3.信息化水平提升。应用信息整合技术,制定数据管理标准,统一接口规范,建立计算逻辑,形成设备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网络化系统,提高企业设备故障预测能力,推进设备完整性管理应用。

4.信息孤岛杜绝。通过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杜绝信息孤岛产生。集成LIMS、实时数据库等其他系统数据,有效应用信息资源,多维度数据展示,为企业设备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创新亮点和

值得学习借鉴处

在继承中石化炼化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集成创新和业务实践打造的设备信息系统新版本。

系统基于企业信息平台,与生产、技术等16个系统统一开发。实现标准统一、信息共享、业务互通、基于透明的数据和流程共同作业,构建企业设备信息化、体系化的管理体系。

系统功能涵盖企业设备主体业务(业务类44个,流程类39个),以集成化、高效的流程支持,实现企业人员精简、管理高效、设备运维工作量和运维费用大幅降低的管理目标。

通知单功能增强30%,与设备故障管理等16个业务的信息传递通道被打通,统一接口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信息整合,推进通知单功能应用最大化。

全新打造设备变更管理、报警管理等22个业务模块,弥补中国石化炼化企业EM系统业务空缺,完善企业设备管理业务链,大大增强设备风险管控能力。

补缺润滑、密封、检验等11个业务管控环节,端到端打通业务流程,实现设备管理过程全覆盖,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

挖掘系统数据的价值,开展数据统计与分析,提炼设备管理的规律与知识,形成22个业务报表和12个KPI指标,提高流程运作和职能控制效率。

整合承包商管理、检查管理等业务,提高企业结构化管理水平和效率。预留可靠性管理、修理费管理、检修管理等9个业务接口,为下一步功能拓展打下坚实基础。

系统适用于新建煤化工企业以及具有类似管理需求的新建炼化企业。用户覆盖到设备操作、管理、维护保养人员,业务划分更加清晰,管理层次更加分明,业务记录更加完整。

通过创新组织和支撑保障,保证系统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水平。配套撰写的标准、管理指引、论文等成果共计24万字,沉淀企业管理文化,提高系统技术支撑能力。

创新性质

(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行业、本集团公司率先引入推广应用。

成果水平

( )国际领先;( )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 )国内先进;( )行业领先;( )本集团公司领先。

成果权属单位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应用单位评价

见应用单位证明

鉴定情况

获奖情况

论文刊发情况

论文:《新建煤化工企业设备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困难、对策及实践》

《中国设备工程》 2020年4月刊; 刊号:CN 11-4623/N

专利情况

著作权情况:无

标准情况:无

可推广应用领域、行业、企业

新建煤化工企业及具有类似管理需求的新建炼化企业。

成果转化推广意向及方式

( )保密,自己持有;( )有偿技术转让;(√)有偿咨询培训服务;(√)有偿现场指导帮助;( )直接合作共同完成;( )全程包干交钥匙工程;(√)委托协会宣传推广;( )其他方式方法。

有何需求及要说明的事项或建议:

项目主要创造人及名次排序

排序

姓名

单 位

职务职称

项目中角色

手机号

1

刘振宁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高工

项目负责人

0554-4328009

2

范志雄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设备工程部

副总工程师、部长/高工

项目组组长

13605566533

3

李永良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设备工程部

设备信息管理(IT)专家

/工程师

项目组副组长

13952045413

4

方宗顺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质量部

副部长

/高工

项目实施

13601404558

5

汪 川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质量部

专家

/高工

项目实施

13951719703

6

王俊峰

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实施

顾问/工程师

项目实施

13426160380

7

顾玉凤

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实施 顾问/高工

项目实施

13503876740

8

王伯寅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设备工程部

设备管理

/工程师

项目实施

19955478356

9

曹春红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设备工程部

设备管理

/工程师

项目实施

13615141835

10

刘 芹

南京扬子动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淮南分公司

设备管理

/工程师

项目实施

15755496860

本成果创造单位、主要创造人及其排序无异议,知识产权、创新成果权属,无争议,同意申报;申报表和主报告材料(含附件)所载内容真实、可靠,并已经过保密审查,允许向社会公开;同意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及其委托单位对创新成果申报内容进行编辑、发布推广,以利于加快转化应用。

申报单位(盖章) 主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评审组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批准意见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立项背景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化工产业区内,由中国石化和安徽省合资组建。一期总投资267亿元,建设煤制170万吨/年甲醇及转化烯烃(35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配套建设400万吨/年煤矿。

煤化工项目于2019年7月投料试车打通全流程,有效填补了安徽省大型聚烯烃生产企业的空白,成为淮南市千亿级煤化工产业区的龙头项目,对于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大示范作用。

中安联合作为一个新建煤化工企业,设备投用运行时间短、设备管理人员较少,设备管理经验缺乏,信息化基础薄弱,设备管理缺乏信息技术支撑,急需采用先进技术和最新设备管理理念构建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流程运作和职能控制的效率,有效支撑管理决策,提升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水平。

内涵和主要做法

1.内涵

在继承中国石化炼化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打造新建煤化工企业设备信息系统新版本。

系统架构合理。以需求确定系统业务,以目的驱动系统创新能力,构建企业流程型的组织结构,形成强大的设备管理组织能力;业务支撑有力。以集成化、高效的流程支撑设备管理业务,实现企业设备信息化、体系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实现设备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网络化管理,开展大数据统计与分析,为企业设备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信息孤岛杜绝。通过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杜绝信息孤岛产生;持续规范应用。强化系统应用管理,确保系统规范、持续高效运行。

2.主要做法

鉴于新建煤化工企业创新能力的着力点与老企业不同,在新观念、新管理、新设备、新人员的环境下,在继承传统、消化吸收、集成创新上下功夫。

在系统建设中,通过“取、通、新”创新方法,在架构合理、业务支撑能力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孤岛消除等方面,增长系统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

在系统应用中,从业务技术支持和专业管理两方面增长系统的应用创新能力,确保系统应用起步站位高,业务操作规范,深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创新亮点和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系统基于企业信息平台统一开发,实现标准统一、信息共享、业务互通、基于透明的数据和流程共同作业,构建企业设备信息化、体系化的管理体系。

系统功能涵盖企业设备主体业务(业务类44个,流程类39个),以集成化、高效的流程支持,实现企业人员精简、管理高效、设备运维工作量和运维费用大幅降低的管理目标。

通知单功能增强30%,与设备故障管理等16个业务的信息传递通道被打通,统一接口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信息整合,推进通知单功能应用最大化。

全新打造设备变更管理、报警管理等22个业务模块,弥补中国石化炼化企业EM系统业务空缺,完善企业设备管理业务链,大大增强设备风险管控能力。

补缺润滑、密封、检验等11个业务管控环节,端到端打通业务流程,实现设备管理过程全覆盖,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

挖掘系统数据的价值,开展数据统计与分析,提炼设备管理的规律与知识,形成22个业务报表和12个KPI指标,提高流程运作和职能控制效率。

整合承包商管理、检查管理等业务,提高企业结构化管理水平和效率。预留可靠性管理、修理费管理等9个业务接口,为下一步功能拓展打下坚实基础。

系统适用于新建煤化工企业以及具有类似管理需求的新建炼化企业。用户覆盖应用,业务划分更加清晰,管理层次更加分明。

通过创新组织和支撑保障,保证系统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水平。配套撰写的标准、管理指引、论文等成果共计24万字,沉淀企业管理文化,提高系统技术支撑能力。

实施应用前后效果情况对比

应用实施前,系统架构不合理,业务支撑不足,信息化能力有限,信息孤岛严重,阻碍了企业设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管理结构的优化升级。

应用实施后,企业构建架构合理、功能适用、标准统一、执行一致性的设备管理体系,实现企业设备信息化、体系化管理。系统层次清晰,权限责任明确,用户覆盖应用,业务管控环节全过程覆盖,人机界面友好,业务操作方便,大大提升业务支撑能力。设备管理人员应用系统开展设备数据统计分析,快速提高企业设备信息技术能力和设备预防性管理水平。系统通过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数据多维度展示,为企业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应用至今运行稳定,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设备管理效率,大幅降低了设备风险,减少降负荷和非计划停工事故发生,有力促进了企业设备管理理念转变,促进企业设备维护策略技术能力提升,快速提高了企业员工整体技能水平,进一步夯实了智能化工厂基础,为企业获取了可持续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全方位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和引领力量。

可推广应用范围

新建煤化工企业以及具有类似管理需求的新建炼化企业。

应用单位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联 系 人

李永良

手 机

13952045413

通讯地址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煤化工大道经六路 邮编:232092

应用起止时间

2019年3月运行

经济效益

应用情况介绍

系统自2019年3月平稳运行至今,已成为企业设备业务操作和管理控制的支撑平台和工具。

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设备管理效率。系统搭建的44个业务类管理和39个流程类管理模块,实现设备运行、维护、检修等业务的信息化、体系化管理,大幅降低设备运维工作量和运维费用。22个业务报表和12个KPI指标监控设备运行业绩,促进企业管理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流程运作和职能控制效率。

大幅降低了设备风险。通过全新打造的设备变更、报警等22个业务管理模块,补缺润滑、检验等11个业务过程管理环节,大大增强设备风险管控能力,装置降负荷和非计划停工事故极少发生。

有力促进了企业设备管理理念转变。由于信息技术和设备完整性管理理念相融合,推动企业设备管理理念由制度化管理向体系化管理转变,促进企业设备维护策略技术能力提升,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

快速提高了企业员工整体理论和技能水平。通过20多期业务培训和上岗考核,设备操作、管理、维护人员皆掌握了系统业务操作要求,加深了对设备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的理解和认识,整体性提高了信息化应用的理论和技能水平。

建设和沉淀了企业文化。配套撰写的《设备故障分类与代码标准释义》《设备基础资料管理指引》《新建煤化工企业设备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困难、对策及实践》等标准、指引和论文共计24万字,凝聚了企业设备信息化建设、管理、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为企业开展业务培训、维护、应用、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进一步夯实了智能化工厂基础。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迈出了新建企业设备信息化应用的坚实步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与企业智能化工厂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已成为企业全方位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和引领力量。

应用单位(盖章):

2020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