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提升

209

成果主要完成人

-

项目概况

电网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每年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在了电网实物资产上,核心业务运营也是基于电网实物资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资产管理必然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为了打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业务信息壁垒,着力解决数据横向不能共享、资产信息无法追溯等问题,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自2018年以来大力推动实物“ID”建设,为设备赋予独一无二、贯穿始终的“身份证”,推动资产管理从实物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变、向价值管理转变。 主要做法及功能效果 以实物“ID”为纽带,巧妙的把移动物联技术应用到运检专业实际业务中,确定建设思路,完成了方案设计和系统开发,目前在重庆电力各基层单位广泛应用。 1.打通核心流程实现项目的“一体化验收”。移动展示设备的全寿命周期信息,包括项目信息、合同信息、物理参数、试验报告、运行信息等,实现台账“一键式”批量创建。融入首检式验收、竣工缺陷验收等管理要求,实现项目验收一步完成。自动生成“移交清册”作为工程决算依据,保证投入物资、移交实物、投运设备到形成资产间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探索“云大物移”等新技术的应用。一是基于物联标签的变电站智能巡检。实现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的召测功能,PMS系统定期向智辅系统发送巡视总召要求,智辅系统完成巡视后,自动生成、回传报告。通过视频图像智能分析采集各仪表数据、红外热像测温数据,并实现读数的实时回传和分析。二是基于物联标签的变电移动工作票应用。在工作票布置环节利用实物“ID”确认工作地点,防止工作许可不到位、工作人员误入间隔。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将现场工作负责人与安监数据库人员作比对,防控工作负责人“挂靠”的安全隐患。工作票许可、变更、终结等状态实时与PC端同步,为管理人员掌握工作票执行情况提供便利。三是基于物联标签的仪器仪表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仪器仪表赋予实物“ID”编码,实现配置情况和检验周期自动分析和提示,展示仪器仪表新增、使用、保管地点变更、检修、校验、报废等全寿命周期履历记录。运用实物“ID”读取试验对象和试验仪器相关信息,实现试验数据自动采集、试验报告的自动生成、同步挂接,支撑电网设备的精益化管理。四是基于物联标签的智能盘点。从资产卡片出发生成盘点计划、下达盘点任务,并将其按设备运维班组分发至相应人员,区别以往以设备台账为基准的盘点工作。通过移动终端直观展示资产卡片信息、ERP设备台账信息、PMS设备台账的比对信息,记录盘点结果,现场完成错误字段的整改,免去了手工抄录、电脑端整改的繁复流程,实现精准盘点。 创新亮点 完成了采购建设、验收投运和设备转资环节的有效融合,整合设备盘点验收、首检式验收和竣工缺陷验收,实现项目验收一体化管理。完成“云大物移”等新技术的实践应用,通过物联标签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工作票移动办公和防误入间隔;变电巡检数据召测采集,无需运维人员到达变电站现场,即可完成巡视,生成报告;实现仪器仪表全智能化管理,定额匹配、校验周期自动提醒、异常告警,试验数据在线采集等;实现资产卡片、设备台账、现场实物的现场核对和整改。通过各业务场景的移动应用,进一步提升现场业务的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作业效率,节约企业管理成本,践行了国网公司提出的“自动采集+集中控制+区域自治”企业级物联网模式,为构建基于电网实物ID、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智能化应用奠定基础。 实施应用前后效果情况 将移动物联技术融入运检专业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智能水平,大幅度减少作业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通过“一体化验收应用”设备验收及台账创建时间减少约20分钟/台,“变电移动工作票应用”实现零误操作,“变电站智能巡视”每年节约变电现场巡视人员约126人次/站,“仪器仪表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节约报告编制时间25分钟/台,“智能盘点应用”节约盘点时间约6小时/变电站。 推广价值及范围 实物“ID”移动应用的研发和大数据分析场景的设计均来源于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实际需求,以用户的体验感为要素,以方便、实用、易用为原则,巧妙的把移动物联技术应用到实际业务中,确定了建设思路。从提出建设需求到方案评审、软件开发、系统上线、推广应用,经过不同层级、不同专业人员的反复论证,直接让用户参与、深入体验,不断版本迭代完善软件,形成一系列场景匹配、用户体验较高的微应用。各类移动APP及分析场景在重庆电力33家基层单位推广应用,该项目建设的成果同样可以复制到国网系统的其他省公司、其他电网企业和能源企业,在资产密集型企业经过适应性调整后同样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