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基于RCM的火电厂检修策略研究与试点应用

5

成果主要完成人

邢志刚,王奎星,高鹏,李金喜,杨旭辉,夏亚磊,王鲁玉,马长亮,付翔,金彦昌

项目概况

一、研究背景: 随着火电机组效益下滑,设备隐患治理、技术改造等“欠账”问题突出,传统检修模式存在显著不足。为此开展了基于RCM的火电厂检修策略研究,旨在构建科学化、智能化检修体系,保障能源安全供应。 二、管理技术难点: 1.多元风险分析不足:传统模型难以兼顾设备可靠性(RPN)与经济性(CPN),决策维度单一; 2.环保因素缺失:风险评价未纳入环保指标,难以满足绿色电力发展需求; 3.数据孤岛与智能化短板:多系统数据融合困难,缺乏实时监测与智能诊断能力,影响决策时效性; 4.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薄弱: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覆盖不全,未能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三、成果先进性及创新性: 1.双重分析模型提升决策维度:首创RPN(风险优先数)与CPN(成本优先数)双重分析策略,结合设备重要程度分级,实现检修决策从单一风险到“安全-经济”综合评估的跨越; 2.RPN+H修正方法填补环保空白:首次提出融合安全与环保因素的RPN修正方法(RPN+H),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体系,提升决策科学性; 3.智能化SOD评价体系:集成实时监测数据、AI诊断(图像/声音识别)、专家系统及维修资源调度功能,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深度挖掘与动态优化,形成“监测-评估-决策-执行”闭环管理; 4.RCM智慧检修系统研发:开发具备故障预测、FMEA分析、资源优化功能的决策平台,支持180项故障机理识别,显著提升设备状态评估精度。 四、可推广性与经济社会效益: 1.应用实效显著: (1)在大唐三门峡电厂应用中,提前7天预测汽动给水泵机械密封泄漏故障,避免非计划停机,节约维修及启停成本98.75万元; (2)燃机进气粗滤更换频次减少25%(16次→12次/周期),年节约成本96万元; (3)引风机喘振风险降低,年节约燃料费用80万元。 2.跨设备与跨厂推广:技术已扩展至锅炉引风机、燃机压气机等设备,并在江苏金坛、河北张家口等电厂成功应用。 五、推动行业进步: 该成果通过构建RCM标准化管理体系,为电力可靠性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其智能化决策模型和多维度风险评估方法被在大唐集团公司内部推广,推动了火电设备检修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同时,环保维度的引入响应了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助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暂无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