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光互补一体化背景下光伏电站生产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
6
完成单位: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黔西新能源分公司,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洪家渡发电厂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G-2-039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田小兵,王宝臣,刘小标,何强,朱旭,李飞,杨泰睿,田征前
项目概况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黔西新能源分公司围绕 “五三六战略”和“十四五”发展目标,坚持集约化、专业化、运营一体化、片区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风光电项目管控体系,助力集团公司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智能电力系统。 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切实推进乌江流域水风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基地规划落地。
黔西新能源分公司是利用已建成水电站负责周边多个分散光伏场站的生产经营模式。面对多地运维,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生产保证体系难以高效运转等难题,为加速新能源发展,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企业锚定打造“水光互补一体化标杆电站”作为努力目标,基于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结合水电调节灵活性,水电与光伏发电实现互补,水光互补一体化运维应运而生。旨在实现水光互补一体化运维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标准、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发挥管理效能。通过运用卫星定位系统、手机app、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构建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精益化水光互补一体化运维管理模式。
创新采用了SVG动态分段补偿技术,将团箐光伏电站功率因数从0.03提升至0.93,年度节约力调电费达203万元。精准发现和处理多起设备隐患,提升设备可靠性,减少了检修工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通过优化机组设备运行,导叶漏水量减少至0.3m3/s。(历史最小值),每年可节约用水约835万m3,相当于可增加营业收入71.58万元;水光互补协同调度,实现了清洁能源的时空补偿效应,有效缓解了传统火电调峰压力,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作出实质贡献,推进了绿色能源转型升级。通过水光互补的精准调节,有利支撑了当地供电需求,项目的外委运维延申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将管理创新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并推动水光互补一体化运维运维管理智能化、科学化、标准化、流程化,为电力行业水光一体化运维管理提供宝贵经验和推广、可复制的数字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