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智能轻量化钢轨全伤损与几何参数高精度综合检测系统研究

52

完成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海盐学院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J-2-***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杨志超,沈晓萍,任富军,张苏南,疏玉兵,郭灵燕,何炎频,贾梦璐,张惠,杜冲

项目概况

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网络规模持续扩大,轨道基础设施的实时状态评估与科学维保面临严峻挑战。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下(如轨检车15日/次、人工巡道每日/每两日一次),且现有自动化巡检设备存在成本高、功能冗余、与现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尤其在城际铁路天窗期短、安全压力大的背景下,亟需研发轻量化、智能化、高精度的轨道综合巡检设备,实现“状态修”全寿命管理,破解数据采集与精准维护难题。 2、管理技术难点: 1)多源数据融合难:轨道几何参数(轨距、水平、三角坑)与钢轨病害(波磨、裂纹、核伤)需同步检测,传统设备功能单一,难以集成。 2)轻量化与精度矛盾:现有探伤设备笨重(如GJ-4轨检车重达2吨),而轻量化设计易牺牲检测精度(如超声耦合剂涂抹稳定性不足)。 3、成果先进性 1)多模态传感融合:集成超声相控阵(检测轨头核伤)、激光位移传感器(轨距±0.5mm精度)、机器视觉(表面裂纹识别准确率≥95%),实现“几何+病害”一体化检测。首创非接触式涡流-超声联合探伤模块,攻克轨距角水平裂纹检测盲区,误报率降低至3%以下。 2)轻量化自走行平台: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机身,整机重量≤80kg,支持双向5km/h匀速巡检,较传统设备减重60%。模块化设计兼容轨距检测、探伤、环境感知功能,一键切换作业模式。 3)智能数据管理:嵌入式边缘计算单元实时分析数据,生成B型图与3D轨面模型,通过5G-MEC上传至云端平台,支持病害趋势预测(LSTM模型预测误差≤8%)。 4、创新性 1)需求驱动的指标体系重构:基于OWA-AHP模型,从事故库反推12类核心巡检指标优先级,形成《城际铁路天窗巡检智能化技术规范》,指导设备功能设计。 2)自适应耦合技术:研发磁流变液动态耦合装置,实现超声探头与轨面自适应贴合,耦合稳定性提升40%,适应-25℃~45℃极端环境。 5、经济社会效益 1)安全提升:实现轨头核伤(≥5mm)检出率99.2%,较人工提升25%,预计年减少断轨事故30%以上。 2)降本增效:杭海城际试点表明,天窗期巡检人员由4人减至2人,工时压缩50%,年节约人力成本80万元。 3)产业带动:推动国产高精度激光传感器、超声相控阵模块产业链升级,预计3年内形成10亿元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