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基于智慧能碳管理平台的电网设备碳减排管理及应用体系

27

完成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G-1-***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朱鑫鑫,张寰,袁竞峰,张恒,张延伍,胡飞翔,丁静怡,杨红杰,李树德,苏浩,叶嘉玮,冯大伟

项目概况

(一)研究背景 《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2023年)中强调要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电网设备作为能源传输和分配的关键环节,其碳减排管理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如何运用数智化手段深化生产过程领域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研究,建立健全公司碳排放管理体系意义重大。 (二)管理或技术难点 1)核算方法方面:①缺乏统一核算方法和标准,数据可比性差;②电网设备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碳排放数据采集与监测技术滞后;③电网设备碳减排涉及设备升级等多种技术路径,但缺乏不同路径的效益评估和优先级排序;④电网设备碳足迹涉及多环节和参与方,追踪技术不完善。 2)标准化管理方面:①缺乏统一碳排放核算标准,不同地区、企业方法各异;②碳减排涉及智能巡检等多种新技术,但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完善;③碳减排管理涉及多部门和环节,缺乏标准化流程和操作规范,影响协同与实施效果。 3)管理平台方面:①缺乏高精度碳排放监测设备,难以精准量化碳排放;②多源数据互联互通不足,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影响精准分析与优化;③管理平台功能单一,智能优化与实时调控能力有待提升。 (三)成果先进性、创新性、可推广性 1)成果先进性、创新性:在核算方法上,采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覆盖设备制造、运行到退役各环节,确保数据精准可比;在标准化管理上,制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填补行业空白,推动管理流程规范化;在平台上,构建智慧能碳管理平台,集成监测、核算、分析、优化功能,实现碳排放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2)可推广性:创新碳排放管理思路和方法,为其他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碳排放管理模式和数据治理方案,助力行业管理实践升级和碳排放管理技术创新,增强行业整体减排能力,展现出了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四)经济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通过优化碳排放管理和核算流程,节约近45%的核算成本;助力南京公司、南京江北新区公司完成150吨核证减排量注销并获得碳抵消证书;为100多个新能源项目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实现年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9000多万吨、电能替代减排700多万吨、需求响应减排1440多万吨,输电线损和能效提升减排150多万吨,显著提升江苏省公司的碳排放绩效。 2)社会效益:提升了电网企业的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其他企业提供碳排放管理和数据治理的参考模式,促进了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