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管控系统
27
完成单位:天津津轨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成都唐源电气股道有限公司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J-1-***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刘东宇,曹忠林,韩胜,吴铁辉,倪庆博,占栋,郭江,高伟杰,秦得才,李文宝,黄成亮,何安春,熊林,喻杨洋,刘强,尹晨沣,魏云松,刘欢
项目概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快速扩张,传统人工巡检模式暴露出效率低、覆盖不全、成本高等突出问题。轨道车辆结构复杂隐蔽,现有轨旁检测系统存在20%检测盲区,人工巡检易受环境光照、检修经验等因素制约,难以满足高频次、高精度运维需求。针对这一行业痛点,本项目研发的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创了轨道交通检修领域人机协同作业新模式。
研发过程中需攻克多重难题:车底空间狭窄且部件密集,要求机器人具备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导航与多级避障能力;传统二维检测难以覆盖螺栓松动、管路泄漏等隐蔽缺陷,需构建视觉听觉融合的多模态检测体系;系统需与既有轨旁检测设备深度协同,重构“动态检测+静态复检”的智能运维闭环。
本成果通过SLAM自主导航、六自由度机械臂、AI智能识别等核心技术突破,集成2D/3D视觉与高灵敏度音频传感,实现对20余类典型故障的精准识别,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60%。国内首创“机器人巡检-AI诊断-人工复核”人机联控模式,使检修周期延长30%;率先将听觉智能检测应用于管路泄漏诊断,填补行业技术空白;模块化设计使AGV底盘、机械臂等核心部件适配不同车型,部署成本降低40%。
其经济价值更体现在推动行业检修模式变革—构建“检测装备-数据分析-运维决策”全链条解决方案,使轨道交通运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相关技术可延伸至动车组、铁路货车及工业设备检测领域,为智能运维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样本。据不完全统计,该系统规模化应用可使全行业年均降本超200亿,更通过减少列车停运检修频次,提升轨道交通运营可靠性,间接创造的社会效益难以估量。
作为智能检测装备的创新实践,本项目不仅解决了车底检测“最后20%盲区”的行业难题,更探索出人机协同的智能制造新路径。其技术框架与实施经验为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升级提供重要参考,相关软硬件系统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助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对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