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数字化系统在地灾监测中的应用与实践
69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勘测设计研究院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G-2-***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乔世雄、王 贤、宋胜登、衣 峻、杜天建、史松强、孔海峡、樊剑飞
项目概况
1.1研究背景
随着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巨大。然而,传统无人机作业面临空域管理复杂、飞行环境多变、数据记录不完善等难题,亟需一套高效、合规的数字化系统。本课题依托北斗导航技术,构建了低空经济下的北斗无人机数字化系统,为澜沧江地质灾害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响应国家低空经济发展与北斗产业化战略。
1.2管理或技术难点
空域管理复杂:无人机飞行需满足严格的空域申请与审批流程,传统方式效率低、周期长。
飞行环境多变:地质灾害区域地形复杂,气象条件不稳定,无人机起降与飞行安全难以保障。
数据记录不完善:传统作业缺乏系统化的飞行数据记录与分析,难以满足精准监测需求。
1.3成果先进性
飞行管理合规化:系统实现企业、人员、设备全流程备案,支持空域申请自动化审批,确保合法飞行。
飞行环境智能化:自动化机库联网运行,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如气象、地形),远程操控无人机起降,保障飞行安全。
飞行记录数字化:每次飞行的详细数据(如轨迹、影像、环境参数)自动记录并上传至地灾监测平台,支持大数据分析与预警。
1.4创新性
北斗+无人机融合应用:将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合,为地质灾害监测的精准无人机数据。
空域管理自动化: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空域申请、审批、飞行监管的全流程自动化,提升作业效率。
飞行环境智能感知:自动化机库集成环境感知与远程操控功能,解决复杂环境下的无人机起降难题。
1.5可推广性
该系统不仅适用于澜沧江地质灾害监测,还可推广至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以及农业巡检、电力巡线、应急救援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6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通过自动化与数字化手段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监测效率,在保持监测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空域申请、人工操控无人机和数据记录存储等环节费用省去,2023年5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内共计节省费用581.25万元。
社会效益: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国家防灾减灾战略。
1.7推动行业进步
引领低空经济发展,为无人机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提供标准化、合规化解决方案;推动北斗产业化,深化北斗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助力国家北斗产业化战略落地;促进行业技术升级,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推动无人机行业向高效、安全、合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