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智能防摇控制机理优化方案
35
完成单位: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集装箱码头分公司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J-2-***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容梓豪,肖炳林,陈耀进,赵伟龙,谭健辉,黄志祥,陈文杰,孙铠敏
项目概况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港口自动化进程加速,传统码头向智能化转型面临效率与安全双重挑战。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集装箱码头分公司(以下简称:南沙三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目前配备61台自动化起重设备,其中自动化岸桥11台。自动化岸桥配备吊具姿态检测系统、船型扫描系统、集卡定位系统的自动化系统。但其核心子系统——吊具姿态检测(SDS)与船型扫描(SPSS)存在硬件脆弱、数据维度单一、子系统割裂等瓶颈,导致装卸效率受限、维护成本高昂。在此背景下,项目聚焦智能防摇控制机理优化,旨在突破自动化码头技术瓶颈,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智慧港口建设的战略需求。
技术难点
1.硬件可靠性不足:传统有源红外设备易受潮湿、震动等环境影响,故障率高,年维护成本超10%。
2.数据处理局限性:单一水平角度数据无法支撑多维动态校准,船型扫描精度受通讯干扰影响
3.子系统协同难题:SDS与SPSS分立运行导致功能重叠,难以实现路径规划与防摇控制的实时联动。
成果先进性与创新性
1.集成化系统架构:首创SDS与SPSS深度融合的“新SPSS”平台,硬件组件减少30%。
2.多维数据融合技术:整合水平/垂直角度数据,结合AI动态校准算法,实现吊具摆幅控制精度±30cm,优于行业标准(±50cm)。
3.无源反光板与边缘计算:采用抗干扰无源反光板替代有源设备,结合嵌入式AI工具软件,实现边缘端实时学习与数据处理,降低环境干扰影响。
4.安全防撞逻辑优化:通过三维轮廓扫描与速度分级控制,构建A/B级危险区域预警模型。
可推广性
项目方案已成功应用于南沙三期11台岸桥,硬件改造成本低于9万元/台,且兼容现有PLC系统。技术成果获发明专利授权(ZL 2023 1 1032480.5),具备向天津、青岛等大型港口复制的潜力。
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年节省维护成本9.79万元,作业效率提升3.5move/h,新增吞吐量2.16万TEU/年,年创收超314万元。
社会效益:推动港口装备智能化升级,减少人工干预风险,助力国家“双碳”目标;为全球自动化码头提供“功能集成化+数据智能化”技术范式,提升中国港机制造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