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钢结构智能模型驱动装焊联合工作岛研发与应用
25
完成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工布智造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J-1-***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王珊珊,段振宏,王继文,郭中华,毕强,王伟昌,郭鹏程,陈宇斌,徐建秀,崔中彦
项目概况
一、研究背景
我国钢结构建造长期依赖机械化和人工操作,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比例不足,难以满足绿色建筑发展需求。钢结构作为未来主流建筑形式,其智能建造面临工况复杂、模型识别难、多任务协同效率低等核心挑战。本项目以推动钢结构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目标,通过集成信息流与智能技术,研发智能模型驱动装焊联合工作岛系统,解决行业关键痛点,助力“双碳”战略实施,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先进方案。
二、成果先进性与创造性
1、基于BIM的数字孪生体构建技术:突破传统二维图纸依赖,建立多源异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钢结构实体与虚拟平台的数据交互与可视化映射,为智能决策提供精准模型支撑。
2、装配与焊接机器人深度集成技术:通过三维模型驱动与视觉感知系统,实现装配、焊接工艺的一次定位与数据共享,解决传统工序多次扫描定位的弊端。系统自动生成工艺路径,优化设备分配与任务调度,提升效率30%以上。
3、多机器人协同作业技术:首创1台装配机器人与2台倒装悬臂机器人协同作业模式,通过知识图谱与强化学习算法实现时序优化与智能任务分配,提升产线群体协作能力。
4、远程控制与数据集成技术:开发基于PC系统的远程控制平台,集成IoT与MES系统实时采集工艺参数与生产数据,通过可视化图表远程监控,改善工人作业环境,降低管理成本。
三、可推广性
项目符合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导向,适用于建筑、桥梁等钢结构制造领域。技术已实现示范应用,可显著降低人工依赖(单岛节约4人/年)、提升加工精度与效率。尽管对前道切割工序精度要求较高,但通过配套高精度设备或升级自适应算法可有效解决。目前已在安徽、北京等地企业落地,具备向金属结构行业推广的潜力,市场前景广阔。
四、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三年周期内,单岛节约人工成本180万元、燃料动力费36万元,叠加管理效率提升与返修成本降低,综合效益达276万元。
社会效益:推动钢结构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减少焊接弧光、烟尘对工人的健康危害,提升行业安全水平。技术应用可降低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