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多式联运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5

成果主要完成人

王沈元,刘立飞,田幼波,陈晓勉,陈训进,李祯杰,黄昕,李长霖,葛斌,祝绍嵩

项目概况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贸易快速发展和“交通强国”战略推动下,我国港口面临转型升级需求。传统铁路场桥作业依赖人工操作,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高等问题,且多式联运系统间数据孤岛严重,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升级。2017年以来,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多式联运发展,明确要求提升铁路进港率至60%,并强调智慧港口建设。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以武汉阳逻国际港为试点,聚焦铁路场桥自动化与信息共享平台研发,探索多式联运高效协同模式。 二、管理或技术难点 多系统集成:需打通铁路、水运、海关等多部门数据链,统一接口标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高精度定位与控制:铁路场桥作业需毫米级定位精度(如±20mm小车定位),融合激光雷达、编码器、视频识别等多传感器数据,确保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 安全冗余设计:构建多层安全防护机制(如防撞、防吊起系统),保障设备故障时自动停机并报警。 远控系统可靠性:实现低延迟(小于15ms)远程操控,确保指令传输实时性与操作安全性。 三、成果先进性创新性 技术创新:项目在多式联运自动化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创新,如铁路自动化技术创新,实现了铁路集装箱、车厢的全自动识别与装卸自动化控制操作,以及铁路车厢的自动定位和对中。同时,项目还创新性地将港口智能生产作业系统(TOS)与远程控制系统相结合,通过任务管理软件和自动定位、自动识别、视频、通讯、远控子系统,实现了堆场作业的中控指令化、智能化、远程化。 系统集成创新:项目成功开发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海关、铁路、船公司和货主等多方数据的对接与交互,打破了信息孤岛,提升了综合运营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此外,项目还通过科学规划和控制装卸流程,实现了货物在港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高效转换,进一步优化了多式联运结构。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项目注重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如采用清洁能源驱动设备、优化运输组织以减少碳排放等,实现了铁路场桥和多式联运过程中的绿色化和低碳化,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意义。 四、可推广性 项目成果具备模块化、标准化特点,已形成企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立项2项,技术接口与数据规范可复用于其他港口。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与负载均衡策略,适应不同规模港口的灵活部署需求,具备向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内河港口推广的潜力。 五、经济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 推动多式联运发展,项目通过实现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无缝衔接,推动了长江港口向智慧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