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低压高通过性漏磁内检测器研制及应用

34

完成单位:中海油(天津)管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登记编号:CAPE-CXCG-2025-J-1-***

登记年份:2025

发布时间:2025-07-22

成果主要完成人

刘海超、孟 强、卢 进、曲 杰、王金榜、赵可天、张 飞、骆秀媛、李清超、王怀江

项目概况

海底管道对海上油气田的开发、生产与产品外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喻为海上油气田的生命线,其安全运行对于保障公司效益、环境安全以及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管道内检测技术是识别管道运行风险最直接、最可靠的技术。其中混输及天然气介质条件下,常规漏磁内检测器稳定运行所需压力不低于3.5MPa,部分管道需停产进行内检测。另外常规漏磁管道内检测器通过性条件为90%ID(管道内径),部分海底管道因变形较严重不满足内检测要求。此外在已实施的中海油海底管道内检测作业中,有部分作业发生过高风险管段漏磁内检测器数据部分丢失、漏磁内检测器因数据采集系统较大导致不满足某些变形较大海管的通过性要求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研制了一种低压高通过性漏磁内检测器。 创新性地设计低磨阻漏磁结构和低磨阻大变形动力皮碗,成功将漏磁内检测器最低工作压力(气体)由3.5MPa降低至1.8MPa,使该漏磁内检测器具备低压运行能力,进一步扩大可实施内检测工作的管道范围。 创新性地设计大变形磁路浮动机构,将磁铁节由单节变为两节,扩大磁路间距,提升励磁节变形能力,设备使用双磁路结构,前后检测探头互补,既满足了传感器圆周上的全覆盖,又解决了检测器探头存在相互干涉的风险。最小可通过直管77.72%ID(最小可通过直管232mm,以OD323.9mm,壁厚12.7mm计算),较常规漏磁最小可通过直管88.77%ID(265mm),降低约11%ID,成功将漏磁内检测器通过性能提高到几何检测器的水平,避免因管道变形无法进行漏磁内检测。 同时研发了一种漏磁内检测器数据补偿技术,对缺失信号进行算法拟合,使对高风险管段实施更精确的数据分析具备可能,具备快速得出数据有效性判定结果、DNV缺陷评价标准、漏磁与涡流信号叠加显示、支持多种列表维度展示分析结果、列表中手动添加螺旋焊缝、图表UI及性能优化等十二项功能。 该检测器的成功研制及应用,解决了中海油的卡脖子难题,使公司掌握了低压、高通过性等核心技术,培养了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内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掌握一手监测数据,针对重点管段实施更精确的深度数据分析具备可能,改善了依赖国外检测机构业务需求的问题,保障了国内油气资源数据安全。降低内检测作业风险,提高高风险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进一步降低作业及维修投入,也为拓展外部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