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工作面遗煤氧化特征及高效堵漏关键技术研究
127
完成单位:枣庄矿业集团新安煤业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学
登记编号:CAPE-CXCG-2024-J-1-156
登记年份:2024
发布时间:2024-07-17
成果主要完成人
董传宝、王士奎、李连坡、解树亮、王 龙、王 红、刘念静、吴群群、颜廷超、吴卫超
项目概况
该项目针对矿井工作面形状不规则导致的采空区范围广和连通性强、漏风强度不同、自然发火可能性大的实际情况,按采煤工作面采空区内浮煤自燃危险性的不同,对采空区进行散热带、自燃带和窒息带宽度研究,提高防灭火技术支持,为防灭火成功争取时间保障,在防治措施方面增加更多的选择空间,准确的掌握采空区自燃“三带”的位置对工作面采取针对性的防灭火措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节约资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次研究明确了新安煤矿3上煤层、16煤层及3下煤层自燃进程的划分依据和方法,确定了新安煤矿煤层自燃分级预警的温度及指标气体临界值,构建了煤自燃分级预警指标体系。同时揭示了工作面采空区三维流场演化规律及自燃“三带”变化规律,确定了工作面自燃危险区域划分依据,形成了以束管监测系统为“点”、光纤监测系统为“线”、数值模拟研究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理论体系。最后提出了工作面采空区采用柔性复合网-注凝胶、喷涂三相泡沫及防火构筑物相结合的高效堵漏技术研究措施,提出了工作面注浆、注CO2等自燃火灾预控技术措施,构建了采煤工作面采空区高效堵漏风及防灭火综合预控技术体系。
项目研究成果提高了采煤工作面采空区火灾预防和治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提升了采煤工作面采空区火灾的治理效率,实现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采煤工作面采空区火灾治理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可有效提高我国矿井采空区火灾灾害治理的安全高效性,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矿井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应用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